-
弥勒菩萨(弥勒佛),本称慈氏佛,是未来佛(即燃灯古佛为过去佛,释迦牟尼为现在佛,弥勒为未来佛)。在现世中,佛祖是释迦摩尼,弥勒的只是菩萨,在未来世界中弥勒将成为佛,成为佛祖。在大乘佛教中称他现为等觉菩萨,也有称为妙觉菩萨,是八大菩萨之一,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。弥勒菩萨生日为农历正月初一。
-
定光古佛,宋初闽南僧人,俗姓郑,名自严,人称「定光佛」、「定光佛祖」、「定公古佛」、「定光大师」等,是闽西汀州客家人之重要守护神。定光大师,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汀州弘法。在武平岩前狮岩建寺庙设到场,弘法传道达五十多年,在当地及闽粤赣周边留下除蛟伏虎,疏通巷道,活泉涌水,祈雨求阳,赐嗣送子,驻陂止水,以及屡显神异护国佑民的传奇故事。因「大师生前乐为善举,有求必应,且法力无边」,故其逝后,百姓崇奉为佛,均庆寺香火旺盛。其在世时,已被闽西、赣南、粤东等地不少信徒视同神明,人称是定光佛(燃灯佛)化身。其圆寂后,便成为汀州的重要乡土神明,称为定光古佛。
-
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,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。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,一生示现,目睹老病死,舍弃王位、妻子,及后宫六万婇女,种种上妙伎乐,夜半踰城出家,苦行六年,成无上道。
-
在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天,弘法四十九年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迦的娑罗林中双树之间,吉祥而卧,入般涅槃。
-
观音菩萨又名「光世音」、「慈航大士」,唐朝玄奘法师在《心经》中将「观音菩萨」译为「观自在菩萨」,即观心自在。其实观音菩萨的名号由梵文音译而来,「观音」代表观察世间苦难的呼声,即「循声救苦」。在佛教中有这种说法,众生凡逢苦难,一心称念「观音菩萨」名号,菩萨随即观其音声,应缘示现、予以救助。
-
普贤菩萨,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,曾译为遍吉菩萨,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。是象征理德、行德的菩萨,与象征着智德、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,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、右胁侍。此外,毗卢遮那如来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被尊称为「华严三圣」。普贤菩萨以智导行,以行证智,解行并进,完成求佛者的志愿,所以又称「大行普贤菩萨」。
-
准提菩萨又称「准提佛母」,为佛教中显教、密教所共尊的大菩萨。因为音译或用字不同,又作「准提菩萨」、「准胝菩萨」、「尊那菩萨」、「宗达天女」、「纯陀天女」等,密宗称之「莲花部诸尊之母」、「七俱胝佛母」,密号最胜金刚。有宗派认为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,又称准提观音、天人丈夫观音,归入六观音之一,为救度「人道」之观音菩萨化身。准提菩萨一般为相貌庄严的天女像,与摩利支菩萨相似,汉传佛教之菩萨形象多为三目十八臂,手持莲花、利剑、青珠、五股杵、花鬘、澡瓶、绳索、海螺、梵箧等,表示消灾、去惑、增福、延命、超脱轮回、往生净土等愿;藏传佛教觉囊派所传为三面、二十六臂之相。由于菩萨化身无限,亦有戎装像、出家像等。准提佛母菩萨的准提咒法也是唐密汉传独部密法中的四大法之一。
-
文殊菩萨,又称文殊师利菩萨,曼殊室利,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,也是最受中国僧俗敬仰的菩萨之一,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,分别表示佛智、佛慧之别德。
-
浴佛节,亦称「佛诞节」、「浴佛」、「灌佛」。佛教传统节日。佛教传说,释迦牟尼生时,有9条龙口吐香水,洗浴佛身。据此,每逢佛诞日,佛教徒便举行浴佛活动。
在中国,佛诞节除了浴佛外,还有举行行像活动、煎香汤、煮黑饭的习俗。中国东汉时浴佛节仅限于寺院举行,到两晋南北朝时流传至民间。
关于浴佛节的时间,佛教中有不同的说法。南传佛教和蒙藏地区一般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,即佛成道日、佛涅槃日。汉地佛教在南北朝前期,多在四月八日举行,自梁代经隋唐至辽初,多在二月八日举行,北宋时北方改在腊月初八,南方改在四月八日,自元代起南北统一在四月八日举行。傣族的泼水节在傣历六月(夏历四月)举行。 -
卫塞节(VESAK DAY)(即佛诞,又称浴佛节)是佛陀出生、成道觉悟、逝世的一天。佛陀出生于公元前623年5月月圆日(相当于夏历(即农历)四月十五(农历四月十五)月圆日),出生地是今尼泊尔蓝毗尼。经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提议,汉传佛教界以夏历四月十五日为「佛吉祥日」,以与国际佛教界一同庆祝。
-
伽蓝菩萨保护伽蓝(寺庙)的菩萨,佛说有十八菩萨保护伽蓝,即美音、梵音、天鼓、叹妙、叹美、摩妙、雷音、师子、妙叹、梵响、人音、佛奴、颂德、广目、妙眼、彻听、彻视、遍视。统称伽蓝圣众菩萨。早期寺院中通常以给孤独长者、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为代表伽蓝菩萨,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寺院伽蓝殿供奉还是这三位佛教早期的大护法。待到后世关公归佛的故事流传开来之后,便以关公形象代表伽篮菩萨的形象。
-
韦陀(韦驮)菩萨,又称韦陀天,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,意为阴天,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,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。
-
传说是大宋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证果,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,于是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。宋朝太师蔡京撰写的《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证果史话碑》,碑文中说:妙善公主,在此香山修炼得道,妙善公主的舍利(遗骨)就葬在熙宁元年(一零六八年)重建的「大悲观音塔」下面。「大悲观音塔」是结构坚固雄伟的八角九层密檐式砖塔,现尚保存完整。
-
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,又称大精进菩萨,简称为势至,与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合称为「西方三圣」。
-
龙树菩萨旧称「那伽曷树那」,「那伽阿周陀那N&amacron; g&amacron; rjuna」,生于阿周陀那下,故名阿周陀那。以龙成道,故字曰龙。新称,那伽阏剌树那。译为龙猛。佛灭后七百年出世于南天竺(摩诃摩耶经下),马鸣弟子迦毗摩罗尊者之弟子,提婆菩萨之师也(付法藏传五)。入龙宫赍楞严经,开铁塔传密藏,显密八宗之祖师也。《龙树传》曰:「龙树菩萨者,出南天竺梵志种也。(中略)其母树下生之,因字阿周陀那。阿周陀那树名也,以龙成其道,故以龙配字,号曰龙树也。」《西域记》八曰:「那伽阏刺树那菩萨,唐言龙猛,旧译曰龙树,非也。」
-
地藏菩萨为梵文「Kṣitigarbha的意译。《地藏十轮经》中称其「安忍不动如大地,静虑深密如秘藏」,故名。也有「地藏王菩萨」的称谓。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。据《宋高僧传》卷二十等文献记载,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王族,姓金名乔觉,出家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来华,居九华山数十年后圆寂,肉身不坏,以全身入塔。
-
燃灯佛(梵语Dīpaṃkara,音译提和竭罗、提洹竭),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。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,故名燃灯佛。又名锭光佛、定光佛、锭光如来、定光如来、普光如来。 燃灯佛是纵三世佛之一的过去佛,与现在佛释迦牟尼,未来佛弥勒并称。燃灯古佛在过去时为释迦牟尼佛授记,预言他未来将成佛,《金刚经》云:「善男子,汝于来世,当得作佛,号释迦牟尼」。
-
观音菩萨的出家是因为父王反对观音菩萨拜佛,最后不得不被赶出王宫,但是为了一颗求佛的心,观音菩萨选择了青灯相伴。而通过观音菩萨的慈悲善行,以及观音菩萨随后舍身救父的壮举感动了诸佛,最后修成正果,并且得到了千手千眼的功德法力,以便今后继续施善普度众生。
-
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、瞋、痴的医师。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。 药师琉璃光佛也叫「饮光如来」,据佛教传说,药师佛行菩萨道时,发了十二个大愿,每愿都为了满众生愿,拔众生苦,医众生病。成佛后,他始终实践着大愿,一般人都称念他为「消灾延寿药师佛」。
-
菩提达摩(Bodhidharma),南印度人,南北朝禅僧,略称达摩或达磨,意译为觉法,据《续高僧传》记述,南印度人,属刹帝利种姓,通彻大乘佛法,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。
北魏时,曾在洛阳、嵩山等地传授禅教。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,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。据《景德传灯录》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,即禅宗的创始人。著作有《少室六门》上下卷,包括《心经颂》《破相论》《二种入》《安心法门》《悟性论》《血脉论》六种。还有敦煌出土的《达摩和尚绝观论》《释菩提达摩无心论》《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》等,大都系后人所托。弟子有慧可、道育、僧副和昙林等,梁武帝大同二年圆寂,终年150岁。 -
《佛祖统纪》记:有僧来自临川曰:「我病中入冥得放还,见殿有僧像,阎罗王自来顶拜。」我问:「此像何人?」曰:「杭州寿禅师也,据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。王敬其人,故于此礼矣。」因为永明禅师是弥陀佛乘愿再来的,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为弥陀诞日。
-
佛陀曾在一棵毕波罗树下,静坐沉思,发誓「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,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」。经过七天七夜的思考,佛陀终于豁然大悟,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,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的彻底悟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「成佛」或「成道」。后世把佛陀成佛的这一天,称为「佛成道日」,为了纪念这一天而举行庆祝活动,就称为「成道节」、「成道会」。
-
在中国佛教史上,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:一为唐代清凉国师(澄观大师),一为元朝正顺法师,皆以专修《华严经》而名。《华严经》,具名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,藉普贤、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,广大圆满、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。因为他们的生日是腊月廿九日,故将此日定为华严菩萨圣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