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「佛」是梵文音译,即「智慧、觉悟」的意思。佛也是人,不是神,觉行圆满就是佛,愚痴迷惑就是凡夫。但我们平日经常所说的佛,一般特指释迦牟尼佛。
-
戒律守得清净后,所有的德行自然就显现,所以令人可畏佩服,并不是势力的「威」。摄受别人,主要是由于心具备戒德,容止和雅,所以令人可敬,不是诈现的「仪」。所谓「诈」现威仪,就是为了得到信众的信仰,从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。实际上,佛门的威仪,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规范。
-
1、听到板声立即就去—不懈怠;2、供养现成—省力;3、作平等观—无人我;4、息诸戏论—存正念;5、如法观想—深入理;6、不偏众食—绝疑谤;7、甘苦同受—无选择;8、起止威仪—不放逸。故居士入寺,应该随众食,感受出家人的生活,与大众师父结同斋供的缘分。
-
出家人吃饭的时候,要作五种观想:1、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——思量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,如果不好好修行,粒米难消;2、秤己德行,全缺应供——思量自己的德行,如果不持戒、坐禅、诵经、营三宝事,便不能受此食;3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——修行人须防三过;上味食起贪心、下味食起嗔心、中味食起痴心,如此的思量预防,受食才没有过错;4、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——思量如果不吃饭,就不能生存,也就不能办道,所以饮食不求美好,只要能养活色身就行了,不必好恶;5、为成道故,方受此食——饮食可以营养身体,资益道业,身体每天消耗热量,新陈代谢,行住坐卧都需要热量,如果没有饮食供给营养,就会饥渴病生,怎么能办道,现在为了成就道业,所以饮食,应该作此观想,生惭愧心。
-
「寺」本为古代官署的名称。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,如大理寺。《广韵》云:「汉西域白马驼经来,初止于 鸿胪寺,遂取寺名,创置 白马寺。」佛法东渐之初,只有皇帝敕建的供僧团居住、学习、修行的场所才能称为「寺」,而后天下效之。
「庙」,朝拜、祭祀。「寺、庙」都具备朝拜的作用功用,其概念可以部分相通。严格来说,「寺」不具备人文祭祀的作用。只有具备人文祭祀作用的场所可称为庙,如「太庙、关帝庙、土地庙」。
「庵」古时特指小草屋,出家人私盖自修的小草屋,即所谓「结草为庵」,后特指非官方的、由私人主持修建的寺院,例如「白华庵」。
「宫」者,帝王之所,只有帝王所居住的地方才能称为「宫」,因为元明清三朝敕封诸高僧为法王,因此他们的驻锡之所亦称为「宫」,例如「布达拉宫、雍和宫」。
「院」者,院落也,建院一是表明地界,二是安保之用,故常与词叠称,如「寺院、禅院、学院」。「丛林」者,在佛陀时代,僧团多居於附郭丛林之中,故以「天下丛林」统称一切佛教场所。因此「禅院」亦称为「禅林」,例如「海岸禅林、圆通禅林」。「寺」多为比丘常住,「庵」多为比丘尼常住,但绝非定制,亦有比丘尼住寺,比丘住庵,一切随因缘而变。
-
三藏指的是佛经中的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十二部是把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大类:1、长行;2、重颂;3、孤起;4、譬喻;5、因缘;6、无问自说;7、本生;8、本事;9、未曾有;10、方广;11、论议;12、授记。
-
「皈」是回头;「依」是依靠。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合称三皈依。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,六祖惠能在《坛经》中说三皈依是: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。汉代佛经中称为「三归依」。
-
三学指的是「戒、定,慧」,也叫「三无漏学」。无论修学任何法门,都需要从三学开始。
-
贪、嗔、痴这三种习气,能够毒害人的身命和慧命,故称为「三毒」。
-
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,是三法印。用于印证某种说法是不是佛教正见。
-
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,诸法实相,是四法印。
-
四大即「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」。地大是指坚性的极微物质元素,水大是指湿性的极微物质元素,火大是指暖性的极微元素,风大是指动性的极微元素。此四种物质是构成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的基本因素,和我们中国的「五行」相似。
-
「谛」是真理的意思。四谛就是四种真理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
-
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菩萨精神:慈无量心、悲无量心、喜无量心、舍无量心。
-
菩萨在因地修行时,应该发起的四种誓愿:众生无边誓愿度;烦恼无尽誓愿断;法门无量誓愿学;佛道无上誓愿成。
-
构成凡夫世间的五种要素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-
指的是我们身体的六种感觉器官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。
-
天道、阿修罗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,合称六道。
-
也称六度,是佛教修行的六种方法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
-
居士是指虔诚信仰佛教,并且受了三皈五戒的,优婆塞(男)优婆夷(女)的统称。
在习惯上(不管你有没有受过五戒),对所有男女在家信众,都称为居士或者护法。
而实际上,只受了皈依,没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众,只能称为信士。
-
「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」的这种心愿,就叫菩提心。
-
财、色、名、食、即地狱五条根。
-
佛说多睡有五过:一、多恶梦;二、诸天不喜;三、心不入法;四、不思维名相;五、喜出不净。